臺灣合唱音樂之父──呂泉生
撰稿/王奕晟
綱要

一、撰寫動機

二、生平概述
(一)家世與童年
(二)留日時期
(三)回台時期
1.民謠採集與《閹雞》配樂
2.任職「中廣」時期
3.《新選歌謠》刊物編輯
4.榮星合唱團
5.教育家生涯
(四)退而不休時期

三、歷史定位
(一)台灣合唱音樂之父
(二)將台灣歌曲藝術化

四、我見我思

五、參考資料
(一)書目部分
(二)影音部分
(三)網路部分




一、撰寫動機:

  「台灣音樂的傳統與現代」,這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後一門通識課程,藉由加簽的管道,順利地選上這門課。聽聞這門課的報告要求之時,我早已在內心存有作「作曲家傳記」或是「音樂會評析」的想法。最後,呂泉生先生的逝世,激起了我想要了解這位老先生的一切,也就因此定下本次報告的主題。

 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,得悉呂老先生的各種資訊,舉凡出生年份,還是逝世的方式[1]、逝世日期,皆和我的長輩近似[2],這加深我對於他的親切感,也就因此把能取得的所有書本,一併抱回研究。

  博覽之後,對於這位常在音樂課本出現的台灣音樂家益發好感,甚至希望可以見他一面。可惜的是老人家早已返回天際,我只能用這一篇報告,略抒緬懷之情罷。



二、生平概述

  呂泉生(1916.7.1~2008.3.17),臺灣省台中縣神岡鄉三角村人,為望族「筱雲山莊」之後,為呂氏在台第七代子孫[3]。乳名阿儻,筆名呂玲朗(日據)、田舍翁、居然、鐵生、白水生、羅仙、明秋、長風、起立(戰後,主要用於《新選歌謠》的投稿化名)、Tom(旅美,因阿儻的諧音為Tom)。祖父呂紹箕,祖母呂張尚,父親呂如苞為自耕農,母親呂林錦為家庭主婦,泉生在家排行老三,上有一姊呂櫻桃,一兄呂炎生,下有一妹呂春子。由於祖母關係,信仰基督教。後師事陳信貞女士學琴,日本東洋音樂學校畢業,一生致力於民謠的創作與合唱的指導。民國97年3月17日因心臟衰竭逝世,享壽93歲,4月5日安葬於美國洛杉磯玫瑰崗紀念墓園。



(一)家世與童年(1916~1935)

  呂家成員已於前述。呂泉生家這一支,和其他呂氏家族不同。祖母為讓祖父戒掉鴉片,於是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就醫,因此有緣聽到福音的傳播,回來之後,決心改信眾人口中的「番仔教」,後果真將神明、神主牌位焚毀,改信基督。此舉雖然有些「驚世駭俗」,但祖父不僅恢復健康,泉生此後也常和祖母一同上教會做禮拜,可以接觸到新式音樂。浸染於此,泉生的童年歲月便自然地瀰漫在音樂的環境與教會的薰陶中成長。

  1924年進大社村「岸裏公學校」,1930年畢業考進台中一中,中學三年級參加修業旅行,到日本內地旅遊,在東京谷公會堂,觀賞生平第一場音樂會,備受感動,點燃他獻身音樂之決心。此後,醉心於音樂世界,導致曠課太多[4],中學四年級必須重讀一次。父親本對他可以光耀門楣,抱持著未來學醫或牙醫的期望,後來降為法、商;疼愛他的祖母則希望他念神學院,未來當個神父。不過一向乖巧的他,在學習音樂的志向卻十分堅持,在父親不諒解、社會不認同、師長不鼓勵的情況下[5],憑藉著一己之力奮鬥不懈,方有今日卓越的成果,這年頭還有像他一樣「勇於逐夢」的年輕人已不多了,但可以「擇善固執」,知道自己所愛為何,這是一件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與欣賞的事。



(二)留日時期(1935~1942)

  1935年台中一中畢業後,考取東洋音樂學校(現改為東京音樂學校),在同年四月以19歲的年少負笈日本,展開對音樂更上層樓的學習。

  1939年入學,1939年秋畢業,本來隨井上定吉教授學習鋼琴,副修聲樂。但在1939年二年級時,發生意外[6],手指不再靈活,慶幸聲樂的分數是全班中的最高分,得以順利轉主修為聲樂,改事阿部秀雄教授。

  手傷期間,當得知「復原無望」,有如宣判一個鋼琴家的死刑,十分難受。在傳記中,看到他萬念俱灰,甚至萌生自殺的念頭[7],直到好友李成三安慰他說:「當音樂家的途徑很多,不是只有鋼琴家而已,現在你手指受傷,不能彈琴,可以考慮改學聲樂、指揮或作曲,都一樣是音樂家啊!」他此時終於學會轉念,上帝雖然剝奪了世上一位傑出的鋼琴家,但又創造出一位傑出的聲樂家。命運的玄妙,在他的身上一覽無遺。所以,人要學會轉念,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人生多麼逍遙自在。

  1939年冬考入東寶演藝株式會社日本劇場,當聲樂演員,隔年演出備受好評;後入松竹演藝部、NHK放送合唱團。直到1942年11月因父喪回台,本擬再回日本,時值戰爭吃緊,許多輪船一出基隆港即被擊沉,故此在台北大稻埕住了下來。



(三)回台時期(1943~1991)

1.民謠採集與《閹雞》配樂

  呂泉生從日本返台之初,所做最轟動的事就是採集歌謠,以此為基礎,做為新劇張文環所作《閹雞》的配樂。1943年9月3日至8日,在大稻埕「永樂座」演出,劇情描述小人物在環境的壓迫下所遭受的悲慘命運,表現人性的愛欲善惡,充滿了鄉土意識與人文關懷,而「閹雞」則是暗喻當時在日人統治下,生命力受箝制的台灣同胞。[8]

  其中三首換場用的民謠配樂:〈丟丟銅仔〉、〈六月田水〉與〈一隻鳥仔哮救救〉,意外獲得觀眾的熱烈迴響,但也因此違反禁令[9],政治的壓力迫使預計演出七十天的《閹雞》只有六天的光景。

  由此,我們不難發現民間喜愛民謠的程度,絕非政治力量可以全權干預的,「擋得了一時,擋不了一世」一語,可以做為最佳註腳。

2.任職「中廣」時期

  1944年呂泉生進入台北放送局擔任「囑託」一職,1945年日人戰敗遣返,他是局裡唯一台籍職員,理所當然成為留守人員。初期備受倚重,工作勝任愉快,其中還教導國民唱「國歌」,在社會動盪不安,日語環境轉換成國語環境之時,呂泉生扮演重要角色。

  最後由於和長官意見不合,又對入國民黨興趣缺缺,故辭去職務。在此,我們又可以洞悉呂泉生的人格,是一位喜歡樸素、自由,又堅守自己信念的音樂家。抽離政治的羈絆,可以更自由地走在音樂的道路上。

3.《新選歌謠》刊物編輯

  呂泉生在編纂《新選歌謠》以前,於1952年仿效美國出版的《一○一世界民歌集》,進行翻譯歌詞的工作,將外國膾炙人口的音樂介紹給國人。之後再主編音樂課本;又主編的《新選歌謠》月刊,從民國41年元月創刊,到48年「台灣省教育會」改組而停刊,共發行99期,這份刊物在理事長游彌堅的支持之下,成為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搖籃,為當時荒蕪的音樂教材,提供一塊開墾的荒地,在我國音樂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貢獻。[10]

  呂泉生主導這些教材的編輯,令人熟悉的〈花園的洋娃娃〉、〈只要我長大〉、〈童謠〉(即三輪車)……諸如此類傳唱不衰的經典曲目,可謂是歷久彌新。當今的兒童歌曲,只剩下蘋果姊姊等歌手努力耕耘,但是無法樹立有如先輩典範的歌曲,仍有待努力。

4.榮星合唱團

  榮星合唱團是呂泉生受名紳辜偉甫之邀,於1957年4月成立的兒童合唱團,呂泉生之所以有「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」[11]的美名,就是因為榮星的緣故。榮星的名字乃辜偉甫為紀念辜顯榮(字耀星),各取父親名字其一而名。

  榮星的成立,帶動國內兒童合唱團的蓬勃發展,日後更揚名國際。呂泉生的個性耿直,在成人世界得常為自身安全提防,唯獨在兒童面前,可以敞開心房,樂在其中,與其一同成長,團員辜懷群回憶道:「老師疼愛小孩,不管來自何種家庭、哪個籍貫的小朋友,他都一樣視如己出,嚴格指導。每一個參加過榮星的小朋友,幾乎都有難忘的甜蜜童年。」[12]教學嚴謹的他,不只是嚴格,更是充滿著滿滿的慈愛。

5.教育家生涯

  呂泉生一生為音樂教育奉獻,非在「學校」體制的生涯概要已於前述,本段略談他在1943-1944年間任教的「成蹊女子學校」,1950-1957在靜修女中的教職,以及1958-1986在實踐家專的教職生活。

  「成蹊女子學校」是保姆養成學校,他在此的任教時間雖不長,但已開其「音感教育」之開端。後靜修女中校長洪奇修聞其大名,希望他能到該校負責藝術班的籌備工作,但由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「流亡潮」,使得這個計畫不得不跟著喊停。直到1958年3月,在謝東閔的延聘下,到實踐家專化育莘莘學子,成為一位優秀且盡職的音樂老師,為國家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。

  此外,呂泉生對於學生雖然嚴格,但在考試評鑑上卻和其他老師不同,不輕易當人,往往讓學生補考N遍,因為他認為「當掉」不符合他的教學目的,讓學生「學會」才是他的終極目標。這樣子的教育工作者,願意耗費這麼多時間在學生的學習上,令人感佩。



(四)退而不休時期(1991~2008)

  到2008.3.17過世之前,呂泉生長期移居美國。妻子蕭美完一直是他的人生伴侶,在音樂上亦有極高造詣,不過於1997年先已棄世。

  雖移居美國,但仍退而不休,尤其過世前一年七月底還回到台灣親自參與榮星兒童合唱團50年團慶音樂會。雖然老先生離開了人世,但他一身的奉獻,將是我們世人永遠的寶藏。

三、歷史定位

  呂泉生的一生就是音樂史,要鉅細靡遺的述寫他的貢獻,恐非本篇報告的篇幅可以容忍,根據余蕙慈的論文,他將呂泉生的音樂特色歸納為五端[13],茲援引其大標題於下:

  1. 不同於光復初期樂壇通俗歌曲的創作風格,提昇台灣歌曲的藝術性。
  2. 重視本土性內涵的創作理念。
  3. 歌曲有台灣歌謠「詩樂協合」的特質。
  4. 以「普及教育」為創作出發點。
  5. 創作題材取材於現實生活。
  6. 透過音樂教育的普及。

  而陳郁秀[14]則明確提出兩點有關呂泉生的歷史定位,茲援引其標題於下詳述:

(一)台灣合唱音樂之父

  在台灣,音樂教育長期不發達,合唱算是一般人民接觸與學習音樂最方便的途徑,呂泉生開風氣之先,他從1943年組織首支台灣人合唱團起,已對社會合唱風氣的推動,有難以估計的成效。前已述及他有「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」的美稱,但不必侷限在「兒童」這個領域,故稱之為「台灣合唱音樂之父」,不為過譽。


(二)將台灣歌曲藝術化

  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,諸如〈杯底不可飼金魚〉、〈六月田水〉,無論是採集編纂而成,還是自己創作的台灣歌曲,縱然歌詞或許很「俗」,但是聽起來卻句句都是「藝術」。一般而言,通俗歌曲通常反映出在悲情時代中的無奈、哀愁、不滿、離別等情緒,在曲式上也以簡單的一段式為多,歌曲旋律雖然優美,但許多均無附伴奏;呂泉生的作品一反當時的創作風格,表現出健康、開朗的曲風,在樂曲創作上的格局也較大,不僅在曲式的結構上較完整,歌詞也不僅限於台語,尤其在歌曲伴奏部分,更是當時通俗歌曲所不及的[15]。

  呂泉生將俚俗的歌謠,加上自己的西樂長才,把鄉間歌曲移到了大雅之堂,更彰顯了台灣音樂的特色,也就因此,「台灣沒有音樂」之類的訛言,也就失所附麗了。



四、我見我思

  撰寫這篇報告,搜尋的資訊太多,但要如何簡潔扼要地呈現我的觀察,成為一件困難的事。行筆至此,已刪除甚多細節,本欲再添加有關呂泉生代表作品的紹介,甚至是作品的「曲風分析」。但是若這樣做,一來,篇幅絕非6,000字可以涵括;二來,許多專業的術語由於沒有深厚的音樂素養,只是大略了解,寫來似乎只有抄書而已,並無新意。故此,我在報告的尾聲不獨立出新標題,決定融合這些資訊,和心得做一統整式的覺察,收述本篇作曲家傳記。

  呂泉生的一生,是個傳奇。從幼時表現出和其他堂兄弟姊妹不同的氣質,深獲祖母喜愛;最後又勇於逐夢,幸有祖母和母親的支持,得以讓他圓音樂家之夢。隨後負笈日本,又傷了鋼琴家最重要的手,慶幸「天籟之聲」為他開啟了另外一條康莊坦途,為台灣帶來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。

  婚姻家庭亦得意,在日本的無緣女友重子,和結髮妻子美完都是不可多得的女人。重子的故事,化為〈秋菊〉一曲,沈靜而樸素。

  懂得音樂教化人心的功用,在二二八事件後創作出〈杯底不可飼金魚〉,以詩意的幽默轉化了事件後的沈痛心情,以寬闊的胸襟來鼓勵本省人、外省人忘記舊愁新恨,而能坦然相處,這種眼界和氣魄,早已突破狹隘的台灣意識。

  〈阮若打開心內的窗〉,王昶雄的詞,膚慰了內心落魄的人,帶來了無窮的溫暖與新的希望。

  〈搖嬰仔歌〉,在日據後期太平洋戰爭之時,思其兒子而作,綿密的情思隨著這首歌,安慰了多少忐忑的心。

  呂泉生的音樂是如此的膾炙人口,深刻體現台灣音樂的文化特色。他多元性的發展,使得教育與社會等,皆有一股堅實的力量,體現台灣的生命力。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,呂泉生的軀體雖然離開了這個世間,但他的音樂貢獻,將在我們台灣人的文化傳承裡,繼續的綿延下去,永不止息。



五、參考資料

(一)書目部分(依姓氏筆畫排列)


1.余蕙慈,《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》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9。

2.吳玲宜,《台灣前輩音樂家群相》,台北:大呂出版社,2004。

3.孫芝君,《呂泉生:以歌逐夢的人生》,台北:時報出版社,2002。

4.陳郁秀、孫芝君《呂泉生的音樂人生》,台北:遠流出版社,2005。

5.陳郁秀,《音樂台灣》,台北:時報出版社,1996。

6.陳郁秀,《臺灣音樂閱覽》,台北:玉山社,1997。

7.簡上仁,《臺灣音樂之旅》,台北: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,1988。

8.顏綠芬、徐玫玲,《台灣的音樂》,台北:群策會李登輝學校,2006。



(二)影音部分

1.公共電視,《留聲—華人音樂家(四)合唱園地的老母雞呂泉生》,2004。



(三)網路部分

1. 《留聲—華人音樂家(四)合唱園地的老母雞呂泉生》線上瀏覽:http://epaper.edu.tw/e9617_epaper/vlog.aspx?vlog_sn=102(關鍵字:呂泉生,最後瀏覽日期:2008.05.20)

2.何定照,〈合唱音樂之父呂泉生 今追思禮拜〉,《聯合報》2008.04.12,網址http://udndata.com.ezproxy.lib.nccu.edu.tw:8090/(關鍵字:呂泉生,最後瀏覽日期:2008.05.20)

3.辜懷群,〈老兵不死〉,《聯合報》2008.03.23,網址:http://udndata.com.ezproxy.lib.nccu.edu.tw:8090/(關鍵字:呂泉生,最後瀏覽日期:2008.05.20)

4.何定照,〈「丟丟銅」作者 呂泉生病逝〉,《聯合報》2008.03.19,網址:http://udndata.com.ezproxy.lib.nccu.edu.tw:8090/(關鍵字:呂泉生,最後瀏覽日期:2008.05.20)

5.趙靜瑜,〈創作名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、搖囝仔歌……-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病逝
享壽九十三歲〉,《自由時報》2008.03.19,網址: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8/new/mar/19/today-art1.htm(關鍵字:呂泉生,最後瀏覽日期:2008.05.20)

[1] 呂信也說,前幾天父親心臟不舒服……送到醫院,結果一口痰吐不出來,就走了,「比較欣慰的是,他走得很輕快,沒有受苦。」(趙靜瑜,〈創作名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、搖囝仔歌……-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病逝享壽九十三歲〉,《自由時報》2008.03.19)

[2] 學生的外祖母同樣誕生於1916年,祖父的逝世方式與呂老先生相同,日期早其二年,同是乍暖還寒的三月。

[3] 師著《台灣的音樂》頁164載第八代,惟查陳郁秀、孫芝君《呂泉生的音樂人生》頁311家系圖,可知呂泉生為第十八世,開台祖呂祥省為第十二世,故應為遷台第七代子孫。

[4] 1933年,呂泉生台中一中四年級,因為渴望成為音樂家,經常蹺課到水源地,無師自通練習小提琴,甚至「離家出走」到兒時玩伴潘春福在高雄的姊夫家,該學年由於曠課時數太多(36天),所以四年級必須重讀一次。

[5] 陳郁秀、孫芝君《呂泉生的音樂人生》,頁24。

[6] 一說從樓梯失足,折斷右臂,右肩脫臼,手指也受傷;另說有天下課休息時和其他男同學玩手拉手遊戲,結果玩到一半忽然聽見臂骨發出「喀喇」一聲,整隻右手就不能動彈。

[7] 另說是他當時失眠,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,某次在煩躁之下一次吞了十五顆安眠藥,慶幸的是房東太太及時發現,忙請醫生加以急救。

[8] 陳郁秀《音樂台灣》,頁74。

[9] 當時皇民化政策禁止台灣人在公共場合說台灣話、唱台灣歌,呂泉生並非不知此禁令,但人民「情不自禁」,又何足料?

[10] 余蕙慈,《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》,頁12。

[11] 莊永明,《呂泉生的音樂世界》,台中:台中縣文化中心,1994,頁13。

[12] 辜懷群,〈老兵不死〉,《聯合報》2008.03.23。

[13] 余蕙慈,《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》,頁137以下。

[14] 陳郁秀、孫芝君《呂泉生的音樂人生》,頁19-23。

[15] 余蕙慈,《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》,頁137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n1125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