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戴名世〈醉鄉記〉、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、王績〈醉鄉記〉、劉伶〈酒德頌〉讀後心得
授課教師:耿湘沅 系級:中文一甲 學號:94101079 姓名:王奕晟
  
  戴名世的〈醉鄉記〉,是一篇指桑罵槐的作品,主要以一個虛構的「醉鄉」,來諷刺現實社會中那些敗壞世風,沈溺於醉鄉的人,寫得慷慨激昂又富有深意。而王積的〈醉鄉記〉,其立論基調也和戴名世的〈醉鄉記〉類似,此外劉伶的〈酒德頌〉,則是極言醉鄉的優點,恰巧與〈醉鄉記〉呈現出明顯的對比。而陶淵明的〈桃花源記〉,只是一篇寄託理想世界的文章,使用和〈醉鄉記〉同樣的手法——「以虛寫實」來針砭現實的社會。  在〈桃花源記〉中,交代桃源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絕境,其實是陶淵明對於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,晉宋時代的戰亂頻仍,而且大部分是權利之爭,淵明痛感這是一個「真風告逝,大偽斯興」的時代,所以託言避秦,是「以弔古之懷,寫傷今之淚」,寫此境美好的園景也與當時殘破的農村景象形成了強烈對比,凸顯社會的不合理;而源中人的「嘆惋」正是詩人的嘆惋。文中寄寓對現實的不滿,可見詩人對當時社會現實作了嚴厲批判。
  對比同樣是「以虛寫實」的戴名世〈醉鄉記〉,其鋪陳內容,和情節安排,雖然無從比較,不過其中批判社會風氣的精神,是類似的。戴名世〈醉鄉記〉以為,飲酒之風是肇因於那個時代環境的惡劣,在那個「神州陸沈,中原鼎沸」的時代,天下之士才會放縱恣肆的墮入醉鄉,而且進去之後,雖不能解憂,但是有憂也不必解,因為時代的動盪,使得他們進去醉鄉以忘憂。對比〈桃花源記〉的避秦人,他們都是為了逃避這個亂世,才進去這些「避難所」的,只是敘述的地點不同罷了。
  而劉伶是那個時代的人,所以其著作〈酒德頌〉正呈現他頹唐的快樂:「無思無慮,其樂陶陶。兀然而醉,豁爾而醒。靜聽不聞雷霆之聲,熟視不睹泰山之形,不覺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」也因為他這麼認為,並且「以天地為一朝,萬朝為須臾,日月為扃牖,八荒為庭衢。行無轍跡,居無室廬,暮天席地,縱意所如。」所以他會成為史上有名的裸奔者。而其「唯酒是務,焉知其餘?」的觀念,正是戴名世所批判的,因為倘若天下人皆入這樣的醉鄉,那麼「醉鄉有人,天下無人矣。」其以古鑑今的用心,在此表露無遺。
  王積的〈醉鄉記〉,同樣虛擬一個醉鄉,並分析阮籍、淵明遊於醉鄉、沒身不返的原因,甚至在文後表達「積將遊焉」的心志。
  總而言之,這幾篇文章雖然各有不同,但是在反應社會風氣,和針砭世風上,起了些許的作用,並有其貢獻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n1125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